目標是個人、部門或整個組織所期望達到的成就和結果,也是行為的導向。所有成就的起點都是因為一個明確的、充滿激情的目標。沒有哪個人為可控的因素,會比一個富有激情且被精心打磨的目標更有力量。成效中學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當作了成效中學辦學的目標。這個目標有兩層含義,一是愿意擔當大任,一是能夠擔當大任;前者是“紅”,后者是“專”。這個定位保證成效中學能夠行穩致遠。
有一次參加高一某班的班級教研,其中一個環節是班主任帶領大家確定班級目標生,也就是有可能沖擊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生,我問他們為什么要確定目標生,班主任說好盡早下手集中精力進行培養。我認為高一就開始確定某幾個學生為“目標生”為時過早,因為對于高一學生來說,潛能還沒有被發掘,“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每一個人都是清華北大的目標生。
作為一所民辦學校,成效中學要辦的是一所讓人民滿意的學校、讓所有家長滿意而不是個別或部分家長滿意的學校,我們要對所有學生和家長負責。把進入學校的每一個學生都當作人才培養,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目標。老師和班主任不能只對班級中的能考名牌大學的學生青睞有加,把這些學生視為“掌中寶”、目標生,緊盯目標學生不放,多管齊下,重點培養,而對于不在名單之列的學生則降低要求甚至放任不管。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來自不同的家庭,成績自然有所不同,但他們和他們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在成效奮斗三年,成人成才。作為成效的老師,我們不能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學生,更不能“嫌貧愛富”,要把所有的學生都看作是目標生,精心呵護,努力培養,讓他們在成效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教導我們:“要樹立正確人才觀,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任何一個班級總會有幾名優等生,任何一個班級也總會有幾名學習困難的學生。如果老師的眼睛只盯著幾名優等生,把這些學生確定為沖擊清華北大的目標生,也許這些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最終會實現“目標”,但“為了一棵樹”,也許會“毀了一片林”,既違背了教育倫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也是極不公平的,對學校的長遠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我們應該把所有學生都作為目標生,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不讓一門學科落后;從基礎抓起、從薄弱抓起、從問題抓起;在培優上下功夫,在補弱上做文章;用好“合作學習”、落實“分層教育”;不能只學習不合作,也不能只“分層”不教育;要重視所有學生,不放棄任何學生,讓每一位懷揣夢想走進成效的學生都能懷揣感恩走向祖國的四面八方,走進自己理想的大學,實現自己人生第一個重要目標。
從另一個角度說,水漲船高,如果我們竭盡全力幫助班級內處于中位或下位的同學提高成績,那么,相應地,在這些學生的推動下,“尖子生”的表現也會更為出色。魯迅在《未有天才之前》里說過:“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有些人相信“一俊遮百丑”,認為只要有一個果實達到700克,其他的果子枯萎凋零也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會有人關注。話是這么說,但理不是這么論。很難想象,在一個很多學生不受重視的班級能形成良好的學風;也很難想象,一個學風不良的班級能在“尖子生”的培養上見出成效。沒有活力四射、你追我趕、生機勃勃、奮發向上的良好“土壤”,怎么能長出重達700克的碩果?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中國有句古話叫“獨木不成林”,有過旅游經歷的人都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棵樹如果長在森林中,往往又高又直,而如果一棵樹孤零零長在山頂上,往往會生長緩慢,樹形歪斜。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目標生只有生活在目標生中才能確保實現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常說,“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成效中學的辦學目標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成效學子都實現自己的目標,都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達到這個目標,學校班級一定要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百鳥齊飛、萬馬奔騰的局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的更遠。
陶行知曾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嘲笑中有愛迪生。”康德也曾說過:“人是目的;以人為目標,是最不會犯錯的答案。”學校原本就是以克服階層固化和落差、實現平等為使命的,不能成為制造階層落差的主力。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目標生,無論目標遠大與否,都要去呵護,釋壓而不施壓,讓每一位生活在成效的學子都有歸屬感、幸福感、成就感。讓下位生吃的了,中位生吃得好,上位生吃得飽。我們的老師要利用各種自習時間進行培優輔弱,利用課堂教學進行合作學習,利用作業考試進行分層評價。讓同學成為同學,讓同學成全同學,讓同學成就同學。打牢基礎,培根鑄魂,在高原上鑄就高峰。